荷蘭化工業面臨中國競爭與高能源成本雙重衝擊,多家工廠關閉
荷蘭媒體觀察 (Media Monitor)摘自鹿特丹商報(NRC) 於10月16日報導:
今年荷蘭已有八家化工企業全面或部份關閉工廠,包括LyondellBasell、Indorama、Tronox、Westlake、Vynova、Sabic、Dow與Mitsubishi。業界指出,自烏克蘭戰爭以來的高能源價格與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是主要原因,危機氣氛持續瀰漫,更多化工廠即將倒閉。
以 LyondellBasell 為例,其位於鹿特丹港的工廠已完成拆除。雖然該工廠在成立 22 年期間,曾投入約 2.5 億歐元進行碳排減量改造,副總裁 Van Klaveren 表示,未來五至十年內無法預期足夠利潤,關廠已無可避免。其他企業如 Indorama、Tronox、Westlake、Vynova、Sabic、Dow 與 Mitsubishi 也陸續關閉 PET/PTA、二氧化鈦、合成樹脂、PVC、石腦油裂解及環氧塗料原料工廠。
高能源成本與中國競爭是造成化工企業困境的主要因素。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,荷蘭電力成本比其他歐洲國家高出 15%~66%,碳稅與政策壓力進一步加重負擔。同時,自 2022 年起,中國化學品出口激增,疫情期間中國實現全產業鏈自給,疫情後國內需求疲軟,過剩產能大量出口,令歐洲市場供應壓力增加。需求方面,疫情期間家居裝修拉升聚氨酯泡沫需求,但疫情後消費回落,市場萎縮。
產業鏈風險亦令人憂心。Van Klaveren 形容荷蘭化工業如「疊高塔」,工廠間相互依賴,一旦多家關閉,整體產業鏈可能崩塌。主要工廠群分布在鹿特丹、Maasvlakte、Geleen、Delfzijl,並與比利時 Antwerp 港及德國 Ruhr 區相連,影響不容小覷。
面對挑戰,荷蘭政府已暫時中止碳稅,並啟動間接能源成本補償計畫,延續至 2028 年。歐盟亦提出化學工業行動計畫,但具體措施有限。業界呼籲,加強能源補償、降低監管壓力及放寬許可要求,同時採取「購買歐洲產品」等策略,以對抗廉價進口的衝擊。
荷蘭化工業正面臨中國產能過剩與高能源成本的雙重夾擊,若政策與補償不足,關廠潮可能持續,產業鏈穩定性將承受嚴峻考驗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署) |